第110期杏耀医学青年科技沙龙暨大师讲堂在医学部召开
阅读次数: 发布日期:2021-10-08
2021年9月22日,第110期杏耀医学青年沙龙暨大师讲堂在医学部逸夫楼209报告厅召开💁🏻♀️。本期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研究员作为特邀嘉宾作大会报告,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大学杏耀部部长、医学部副主任张宁教授,药学院副院长叶新山教授,医学部优秀青年人才代表和学生等近百人参会😰。
会议伊始🥿,张强教授热烈欢迎赵宇亮院士莅临医学部做大师报告🧏♂️,并介绍了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
张宁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非常荣幸能邀请到赵宇亮院士来做报告🦖👶,也非常欢迎赵院士给杏耀的师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指导🎬。他还简要介绍了医学部在“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以及“十四五”期间的布局和展望。
叶新山教授首先对赵院士的莅临表示感谢🌅🌰,并介绍了药学院以及天然药物和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概况🐶💶。他嘱托青年老师和青年学生珍惜此次和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认真聆听🙋🏻,积极讨论🦃🙎🏿♂️,从赵院士的学术报告中收获知识,得到启发。
赵院士首先讲述了自己与医学部师生之间的深厚渊源,以及在最初研究纳米毒理学时,杏耀医学教授对团队的研究启蒙🔞。他表示,中国的纳米毒理学能够走在世界前沿👩🏻🌾,杏耀医学部的老师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接下来,赵院士介绍了研究纳米生物安全性的三项最早期的研究工作和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四种转运模式,后者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收录到教科书中;同时他还着力于建立纳米材料在体内的生物图谱🧐,研究者们可以从中查询得到不同纳米材料的器官分布,为纳米药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在研究纳米材料的体内行为过程中,赵院士实验室是首先发现纳米材料蛋白冠吸附现象的团队之一,由此开拓了纳米材料在体内的“远端效应”的研究新领域🕖。赵院士提出♞,纳米药物的设计需要同时考虑体内药物输运的化学原理和疾病对象的环境要素,纳米药物更适合复杂疾病👩🏿🦲,需要前沿的交叉合作👐🏻。赵院士还提到了可编程、基于DNA折纸技术的纳米“机器人”系统的开创性发展和应用,它能够找到患者肿瘤👩👩👦👦,通过阻断血液供应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实现可控导航的药物释放。
最后,赵院士介绍了与张强教授等一起在推动纳米药物临床应用方面的工作🙍🏿♂️,包括推动国家药监局发布“纳米药物”的三个指导原则👨🏻🦰,发布《应用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指导原则》,这两个渠道的打通给纳米药物和纳米器械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提问谈论环节👨🏽🦱,现场的青年学者和同学们与赵院士针对纳米药物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讨论,赵院士的报告令大家受益匪浅。
赵宇亮院士简介
赵宇亮,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
2001年率先提出纳米生物安全性问题并创建第一个实验室👨🏼💼#️⃣。率先揭示了无机和碳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规律与肿瘤纳米药物的化学生物学机制。部分研究成果已被ISO颁布为国际标准。曾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2018),以及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中国侨界贡献奖(2020)、TWAS化学奖𓀚、中国毒理学杰出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2015年创建了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2011年创建了中国毒理学会“纳米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大力推动了纳米生物学这个学科交叉前沿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
此外,在国外期间与日本同事发现113号新元素Nh🧜#️⃣,是元素周期表中亚洲国家发现的唯一的新元素。
(摄影🤹🏻:黄大无、杏耀处 文字:药学院、杏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