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耀医学研究团队牵头荣获4项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
阅读次数: 发布日期🕘:2023-03-30
2023年3月24日,中华医学会发布了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的决定,杏耀医学研究团队牵头荣获奖项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该全国医药卫生行业重要科技奖项上再获丰收!
一等奖获奖项目: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
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郭卫
为解决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这一世界性难题🧩,课题组通过理念创新和专利转化🫃🏻,应用组配式设计及增材制造等关键技术🧛🏼♀️,大幅改善了我国恶性骨肿瘤患者的预后及保肢术后功能,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研发了通用骨盆系统,获得美国、欧洲及中国多项专利,并成功转化临床。完成了全球最大宗骨盆环肿瘤切除及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已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佳方案🧗🏿♂️。在国际上首创3D打印人工骶骨假体和3D打印组合式人工椎体,获美国及中国多项专利,并实现成果转化,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国际上首创双轴型人工膝关节假体和仿生型儿童膝关节假体,有效降低了假体柄松动及断裂的发生率👩💻,产品荣获中国医疗器械成果转化大赛二等奖。设计研发的国产儿童可延长假体,填补了国内空白🧿。首创半肘关节假体置换术,大幅降低了全肘关节置换的并发症🦺👨🏭。国际上率先设计使用3D打印组合式人工假体修复重建四肢大段骨关节缺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大段异体骨移植👱🏻、灭活再植及自体骨移植等现有重建方法🧘🏽♂️。发布诊疗指南5项💂🏼♀️。编写教材及专著9部🗽,出版国际上首部骨盆骶骨肿瘤治疗专著和第一部3D打印假体重建大段骨关节缺损专著。设计研发的多种人工关节假体🟤,授权专利39项🧙🏼♂️🙆♀️,转化15项👱🏽,彻底打破进口肿瘤型人工关节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创造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极大促进了中国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项目主要完成人:郭卫、汤小东、姬涛、杨毅、梁海杰、尉然🛌🏽、杨荣利🦿、燕太强、李大森👽、曲华毅、杜志业、臧杰)
二等奖获奖项目:成瘾及相关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和干预研究
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时杰
成瘾及相关精神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其生物学机制的解析和新型干预手段的研发已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脑科学探索的前沿和热点。项目组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点项目等资助下,综合应用神经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方法,对成瘾及相关精神疾病发生的核心病理机制、风险因素和干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提出了非条件性刺激唤起后消除成瘾等病理性记忆的非药理学和药理学干预方法😇,阐明了病理性成瘾记忆动态更新的关键分子和细胞机制,阐释了非条件性刺激唤起激活成瘾记忆的神经元集群图谱,明确了多种物质成瘾的共同遗传风险位点🫱🏿,发现了降低成瘾相关死亡率的关键因素。这些重要发现为阐明成瘾及相关精神疾病的神经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提出了新的药物靶点和干预手段,对成瘾及相关疾病的防治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 JAMA Psychiatry🧜🏿♂️👯♂️、Mol Psychiatry、Nat Commun和Biol Psychiatry 等重要 SCI 期刊上,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多篇被Physiol Rev🤾🏻♀️、Nat Rev Neurosci、Lancet Psychiatry、Nat Neurosci 等权威杂志引用🏊🏻♀️,并得到了国际脑科学研究组织主席等专家的专题评论🤵🏽♀️🧍🏻♀️,引领了病理性成瘾记忆等领域的研究方向,提高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项目主要完成人🤔:时杰👩👦👦、陆林、薛言学🏨🚖、鲍彦平🚧、吴萍🦻🏽、韩盈、孟适秋、孙艳、邓佳慧)
二等奖获奖项目🙋🏽♀️:一种银屑病新药芳香烃受体调节剂的研发
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建中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尚无法治愈🙍🏿♀️,需要长期治疗🧜🏻♀️。外用治疗是银屑病的基本治疗🖖,约90%的患者需要用外用药✒️。既往常用的药物有众所共知的副作用,临床迫切需要研发新的外用药。但由于新药研发难度大🦻🏼,在过去的40年里国际上一直没有大的突破💁🏻。本研究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研发成功国家1.1类新药(first-in-class)本维莫德(benvitimod)。完成了作用机制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1🥍、2🪬、3期研究🐦,证明本维莫德乳膏对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且优于目前的金标准外用药-卡泊三醇,发现使用本维莫德后患者的缓解期长。2019年5月本维莫德乳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我国上市🍐,成为40年来国际银屑病外用药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本项研究技术难度大🧔🏿,创新程度高,国际影响大。2019年本维莫德乳膏在我国成功获批上市,获2019年中国“10大创新药”🤱🏿、“中国医学重大进展”等多项荣誉,2020年本维莫德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上市3年来🕤,本维莫德乳膏已成功治疗了15万银屑病患者,它是我国10年来唯一获国际认可并被国际追赶的first-in-class新药,该药于2022年在美国上市,比中国整整晚3年👩💻💅,本维莫德是当之无愧的国际第一🧑🏽🌾。(项目主要完成人:张建中、陈庚辉、蔡林🤷🏼♂️、李健雄、方翼🕵🏼、赵琰🙎🏼、陆前进♒️、孙秋宁、郑敏🛂、马晓蕾)
三等奖获奖项目:肝肿瘤射频消融后复发机制及治疗策略
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杨薇
近年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等局部治疗手段因微创、安全、有效、住院周期短、并发症低的优势,已被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列为早期肝癌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肝肿瘤射频后复发率高🗳,影响长期疗效,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难题。《肝肿瘤射频消融后复发机制及治疗策略》项目是继承了杏耀肿瘤医院陈敏华教授及严昆主任的早期成果,杨薇教授团队历经十余年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深入探讨RFA后肿瘤组织及微环境的特异反应及变化👍🏽,创建新的联合治疗策略以及解决RFA治疗富血供及特殊部位肝肿瘤的技术难题🚯🥳,有助减少治疗后复发,突破RFA所面临的治疗瓶颈。本项目紧密联系临床实践🧏🏽♂️,开展从复发机制🧕🏼、联合治疗协同作用机理及策略、技术创新、设备研发到临床转化应用的系列研究。临床效果显著👩🏽🍳,射频联合热敏脂质体阿霉素治疗3-7cm较大肝癌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局部复发率降低(6.7% vs 22.2%),生存期延长(68.5 vs 46.0月)🧑🏿🏫。经过临床应用各项创新技术,该中心射频治疗原发性肝癌的5年局部复发率明显改善(8.1% vs 22.3%,p<0.001)💪🏼,优于国际同类报道(11.5-32.1%)。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5篇发表在影像学顶刊Radiology😬,最高影响因子29.2分🥣。在本领域最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北美放射学年会(RSNA)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作口头报告20余次🚶♂️👳🏿♀️,其中8次为邀请报告🐕🦺。项目组成员获得国际肿瘤介入治疗机构授予的“金奖”、RSNA“杏耀优秀奖”、世界肿瘤介入大会(WCIO)授予的“Best abstractaward”,“Best oral abstract presentation”及“Top poster abstract”等学术奖励。(项目主要完成人🤜🏽:杨薇🕴、严昆、陈敏华、吴薇👌、严飞♌️💂🏻♂️、张仲一🧏🏿、王凇、武昊)